English

陶艺:回顾与未来

——清华大学2000年国际陶艺交流展
2000-10-07 来源:生活时报 陆驰 我有话说

金秋的北京天高气爽,清华大学2000年国际陶艺交流展于10月3日至8日在中国美术馆隆重举行。来自世界各地的陶艺家及陶艺爱好者们汇聚一堂,共庆这新世纪的陶艺盛会。

古往今来,陶瓷艺术一直是属于世界性的文化形态。中国是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其陶瓷文化亦是源远流长,享誉世界。中华陶瓷文化最早可追溯至新石器时代。当时,原始陶器在世界范围内先后出现,虽然造型和装饰各具地域特色,但在成型方法和艺术形式上却存在着毋庸置疑的相似性,可谓人类之共识。及至中世纪的世界陶瓷,大抵可分为中东和中国两大源流,并在相互交流中不断发展,日趋完善。中国古代陶瓷对世界各地的影响更是深远且持久,地域间的融合与交流,无疑是促进陶瓷艺术在世界范围全面发展的最有效推动力。而近代和现代的陶瓷艺术则与工业社会及后工业时代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因此,较早进入工业社会和后工业时代的欧洲、北美和日本,自然就分别成为现代陶艺的中心,并向世界各地延展。当前,世界陶艺已呈多元化发展态势,其重要标志就是众多艺术家和文人对陶艺创作和理论研究的直接参与,使得陶艺风格趋向多向探索,强调作品的原创性,突出陶艺家的主体意识及对人文精神的极大关注。

清华大学2000年国际陶艺交流展是由清华大学美术学院主办的一次陶艺界盛会。清华大学美术学院陶瓷艺术设计系,其前身为北平国立艺术专科学校的陶瓷科。解放后历经中央美术学院陶瓷科、中央工艺美术学院陶瓷美术设计系、陶瓷设计系、陶瓷艺术设计系。在近70年的历程中,几代陶艺家和陶艺教育家呕心沥血,用生命和汗水锲而不舍地追寻中华陶艺之振兴。新世纪伊始,万象更新。中央工艺美术学院并入清华大学,该系也更名为清华大学美术学院陶瓷艺术设计系,并设置3个专业方向:陶瓷设计、传统陶艺和现代陶艺。两校的星级合并可谓是艺术与科学的融合,这无疑将对中国陶艺的腾飞与进步产生深远的影响。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世界科学技术突飞猛进,从而为进一步扩大陶瓷文化影响,展示陶艺教学的成果,加速交流的过程和频率,缩短艺术风格的演化周期,乃至进一步推动多元化、多向度的陶艺发展提供了科技支持。而本次交流展正是旨在世纪之交回顾过去、展望未来,向世界展示中国陶艺在新的世纪所焕发出的新风采。

此次展览规模宏大,共展出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原中央工艺美术学院)师生以及国内外陶艺家各类作品近千件,可谓盛况空前。这是中央工艺美术学院与清华大学合并以来,首次在国内举办的大型艺术交流展,同时也是陶瓷系建立近70年来,第一次组织由校友参加的陶艺交流活动,更是一次国际性陶艺创作交流和学术研究的大聚会。

本次展览的参展作品大致可分为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陶瓷设计,包括历年来陶瓷艺术设计系师生们所设计的优秀日用陶瓷作品。其中既有早期前辈研制的“建国瓷”,也不乏近几年来后起之秀的新作。这些服务于生活的陶瓷设计作品集功能性与审美性于一身,风格清新,使用方便,美观实用。

第二部分:传统陶艺,主要是以手工成型的生活日用陶瓷。陶艺家们在继承传统的同时,推陈出新,使传统手工制陶技艺得以发展与完善,并进一步追求作品的风格化、艺术化、多样化,以及返朴归真的自然美状态。

第三部分:现代陶艺,这是现代艺术与陶瓷艺术相融相合的有机统一体。陶艺家们以泥土为媒介,通过身心和双手的塑造,将陶瓷材料的美感与特质加以淋漓尽致的发挥,并以此抒发情感,表达观点,描绘丰富多彩的现代精神世界。

第四部分:外国陶艺,主要展示了来自日本、韩国、美国、澳大利亚等17个国家和地区的陶艺家们风格迥异的作品,其中包括清华大学美术学院陶瓷艺术设计系部分外籍教师的作品。这些作品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国外陶瓷艺术的发展水平与状况。许多作品在艺术观念、材料运用、工艺处理等方面都别具一格,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学习观摩“它山之石”的良好契机。

交流展除具备规模大、作品多的特点外,还拥有极高的学术性和权威性,许多作品都出自海内外名家大师之手。这些知名艺术家为陶艺事业的发展都作出过重大贡献。如陶瓷艺术设计系首任系主任祝大年先生,正是50年代享有盛誉的“建国瓷”的设计者,闻名中外的首都机场壁画也是祝老的杰出作品。梅健鹰、郑可两位先生都是建国后满怀赤子之心回国主持陶瓷系教学工作的,他们的奋斗与努力使古老的传统陶瓷艺术呈现出令人耳目一新的喜人局面。陈若菊先生是中国著名的装饰艺术家,她为人民币所设计的图案已是家喻户晓,而其陶艺作品装饰亦卓而不凡,尽显大家风范。杨永善先生是优秀的陶瓷艺术教育家,数十年的辛勤工作使他在陶瓷造型基础理论上作出了卓越贡献。张守智先生是出色的陶瓷设计家,中国宾馆日用陶瓷设计的权威,中南海国办党办及钓鱼台国宾馆的精美日用瓷即是他的高作。参展的国外陶艺家中有许多是长期活跃于国际陶艺舞台的知名人士,如日本著名陶艺家河合纪先生,是一位将陶艺与建筑艺术完美结合的缔造者;东京艺术大学的岛田文雄教授,凭借对日本文化深刻的理解和娴熟的技艺,在釉下刻花彩瓷创作上别具一格;日本新一代现代陶艺家狩野炎立的作品,则强调与自然的融合,凝聚着强大的生命力;久世建二作为日本金泽美术大学陶艺教授,利用对比手法,将黑釉与金彩结合,充满神秘主义与理性美的魅力;近藤高弘系日本著名陶艺家之后,曾为乒乓球运动员的生活经历给他的作品添加了从细小银球到浩渺宇宙的特殊深度。此外,西方国家的陶艺家也各自以不同的方式诠释了对陶瓷艺术的独特看法。美国加州梅沙学院康乃尔博士、陶艺家朱丽叶·布鲁克的结晶釉系列作品借助于现代科技工艺,将此釉系推向了又一个崭新阶段。用陶瓷艺术系主任陈进海教授的话来说:“他们,作为陶艺家,都是极富敏感性和想象力的劳作者,他们是一群试图避免单一合理性蚕食人性的自决人。他们介入社会的方式和入世情怀选择了劳作,并通过土的成型,火的洗礼,展现以人为本和情理交融的精神风采。”

在泛全球化日趋严重的今天,来自各国的陶艺家们正通过自己富于个性的作品,表现不同文化背景共存的合理性。正像一位德意志哲人所说“没有距离,便没有理解”。理解是建立在距离的基础上,通过交流,促成理解,缩短认识上的差异。交流和理解给予人们以启发,孕育出新的艺术风格与形式,也能使我们更深刻地认识和了解自己与他人,从而进一步推动多元化的陶瓷艺术得以多向度发展。而陶艺语言正是一种人人都可以感知的视觉语言,是一种最便于对话的“世界语”。如果通过对它的理解与感悟,能加深彼此的理解,推动当代陶艺发展,让古老的陶瓷艺术在未来的世界仍是一种具有深远意义的艺术形式,这应该就是清华大学2000年国际陶艺交流展的目的所在了。

清华大学2000年国际陶艺交流展活动期间还特别安排有中、日、韩、欧美及其他各国的学术交流,座谈会和制陶表演等各种项目。尤其值得一提的是,作为本次国际陶艺交流展东道主的清华大学美术学院陶瓷艺术设计系的师生们,不仅为展览的筹备和组织活动付出辛勤的劳动,也为此次展览提供了多年积累的优秀作品,其中老先生们作品的精进与老道、中年教师作品的厚积薄发、青年教师与学生们作品的锐意进取与开拓精神,显示出陶瓷艺术设计系在陶瓷艺术的教学与创作上的实力,表明陶瓷艺术设计系不仅有着辉煌的过去,还有着更加美好的未来。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